NYorkermania X Fall
從來沒有寫過像這般有著過度濃郁鏡頭的記憶,
一個月的紐約,五感被填滿得不知所措,
自己彷彿身處在蘋果核裡,被擠壓得喘不過氣,卻享受那甜度十三度的包圍,
跟之前的巴黎一樣,可能看不到任何實用的旅遊資訊,亦或是詳細的交通守則,
只能告訴你我的足跡,我的感受,以及愛戀。
這裡是我的紐約,我的故事以及彌留。
八個關於相遇的極短篇。
與有靈魂的牢騷們。
#1
如果來到紐約,你期盼看到的是只有鋼構水泥的巨物們,
或是抱有些將要灰飛煙滅的刻板印象,
那你就過度低估他了。
曼哈頓下城以及西村表現了為數眾多的群聚效應,
躲匿在南邊金融區以及中城之間,有兩類看似格格不入,卻找到自我生存模式的群體,
一條僅有三公尺的兩線道,卻彷如切割得極度清楚的邊疆線,獨立於曼哈頓,卻又似自治區般的悖離常態。
原本站在最紐約的soho區,一轉頭就是另一個世界,一個新的步行姿態。
China town,流動著手足無措或是過了尋夢年紀而選擇隱蔽的廣東人,
小義大利區,那些浪漫本性被洪流埋沒的義大利人,
雖然在跟服務生聊天的過程中得知,在小義大利區的都不盡然是義大利人,
因著工資便宜以及遊走法律邊緣的機運,這裏充斥著稍操義大利文討生活的東歐人,
也算是個藏匿吧。
#2
在China town裡用美國國旗顏色填滿的自由女神,
看似充滿自由的美國夢,在這裡卻顯得非常嘲諷。
#3
稍稍回過神來,閒晃出那框得四四方方的族群邊際線,
看到的是截然不同的世界,
位在“south of Houston Street”的soho區,與倫敦的soho一點關係也沒有,
只是他們的興起都是起初因著廉價租金而聚集的藝術家,在租金漸漲離開之後,
那些空掉的屋子以及工廠便再度被名牌以及觀光客填滿,
只是可以從外露的天梯以及那些鋁門框或是稍剝落的磚瓦牆看到曾經留下的足跡。
阿對,倫敦的soho區也在china town的旁邊。
#4
#5
#6
有沒有看到,Autumn in New York裡Charlotte躲雪的遮雨棚,
或是Begin again裡Dan Mulligan與Greta聽著同一隻耳機的木椅,
西村路上常常走著的,往往都是沒有好結局的故事或感嘆,
沒辦法這是他的原罪啊,誰叫這裡都是用紅磚牆砌起的啊。
#7
#8
#9
這篇只是關於紐約的一些粗淺意象,或是街頭上游離的故事,
頂多只能算是引出紐約那些上癮情節的序,
偶爾閒晃完了,我會坐在某個名不見經傳的木椅上,把腦裡的一些旋律五音不全的記下來,
或是些看到的或曾相遇過的畫面,粗淺的畫在手背上,
在紐約相遇的不一定是人,也可能是遇見那部分上來說相似於紐約個性的鏡中自我。
實在是很想介紹一下,
Madison Square Park 旁的熨斗大廈,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鋼骨結構建物,走一種布雜藝術(Beaux-Arts)風,
1930年代美國工業快速發展,帶動社會瞬間過於快速進步,導致貧富差距極大,而位於頂端的富豪都將建設浮誇宏偉建築物為目標,
而那時法國為世界上藝術人取經的大本營,那些學成歸國後的美國建築師或是繪畫家,正好搭上了“浮誇”建設的順風車,
大型公共建築物,精美雕飾的浮誇裝潢就在一瞬間海量出現,
而那種混合古希臘羅馬的新古典主義混合式建築就大量的在紐約街頭出現。
#10
“欸,我們來比誰唱得大聲。”
誰也不相信你們才剛在西村稍破損的鋁門窗旁撞見,卻發現其實你們在透過同樣的語言在使得彼此靠近。
說是共鳴就太做作了,就姑且說服自己是巧合。
妳舉起那size小一號的吉他,對著那靠在天梯上喝著可樂的捲毛鬍渣男揮了揮,
“好啊。”他其實沒在思考的回答。
“我喜歡聽著那些人群交雜深處的低喃,或是看著那些超乎我期待的人群關係。...我會異常興奮。”
他拿起了capo夾夾在第二格,不遲疑的按了Fmaj7,
透過那微暗的路燈,對著那早已打烊商家的鏡子裡,看著那與半小時前截然不同的自己,
“ And I'll tell you, baby, it was easy
Comin' back into you once I figured it out
You were right here all along
It's like you're my mirror....”
伴隨那幾近破碎的假音,她想著“哎呀,難怪要癡癡的看著鏡子裡。”
她其實目光不在鏡子裏的誰或是那尖銳的假音上,她抓著她自己的那把小號吉他柄起身微笑,
“我贏了。”
那時晚上11:32。
Justin Timberlake-Mirrors / Part.1 序
留言列表